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滦南李姓钢铁厂家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滦南李姓钢铁厂家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山西洪洞大槐树是很多中国人共同的故乡,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前往大槐树下认祖归宗。根据民间统计,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姓氏有812个,占了我国汉族姓氏的六分之一左右。
大槐树移民的形成,一方面元朝战乱的影响,另一方面是靖难之役的影响。元朝的蒙古骑兵在征服金国和南宋的时候,每攻占一个城市往往进行大屠杀,甚至会直接屠城。因此在元朝建立的时候,我国的人口数量相比于宋金时期出现了较大的下降。元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短短90年的时间,在这90年里面北方农民起义不断,元朝政府军、地主武装和起义军之间相互攻杀。
到了朱元璋赶走元朝统治者统一全国的时候,受战乱影响较重的北方地区已经变得人烟稀少。特别是河南、河北两省,作为当时的产粮重地,河南和河北的总人口加起来只有300多万人。
反观同属于北方地区的山西,由于当地的农民起义较少,受战乱影响较轻,整个山西地区的人口比河南和河北的人口加起来还要多得多。朱元璋为了缓解人地矛盾,下令将山西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河南和河北地区,用来填补受战乱影响较重的地区。
洪洞县是当时山西人口最密集的地区,为了让人们自发的迁移,朱元璋最初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迁移方案,例如说减免税收、分发土地、分发农具等。
不过古人对于故乡都有一种浓厚的感情,明朝的迁移政策在前期执行得并不顺利。后来明朝政府制定了强制性迁移政策,按照家庭的人员数量来进行迁移。根据明朝的迁移政策,一户人家有四口人的,只能留下来一个人,一户人家有六口人的,可以留下两个人,一户人家有八口人的,可以留下来三个人。
正所谓落叶归根,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热爱故土的民族了吧,也许是拜悠久的历史所赐,中国人对于自己从何而来,十分感兴趣。中国人“寻根问祖”的情怀更是深刻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。在近年来的华夏大地上“寻根热”,更是掀起了一波波浪潮。
一旦提起寻根问祖这个词,永远都绕不开“山西洪洞大槐树”这个地方。就连民间的歌谣中,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传唱着“问我祖先在何处?山西洪洞大槐树。”,那颗在洪洞矗立了2300多年的大槐树,为何就成了人们寻根问祖的根源?又有多少中国姓氏,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出来的呢?
山西大槐树
从山西大槐树下走出来的这些先辈,他们大多数,其实并不是自愿离开故土,而是在封建统治强制移民的大环境下被迫离乡。元末明初,战争四起,燕赵鲁豫等地,“白骨露於野,千里无鸡鸣”。
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惨象,一是因为战争,二是因为灾荒,中原大地经历了战乱之后,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繁华。可是在当时的三晋大地上,却是一片繁华的景象。根据史料记载,公元1381年,中原大地,也就是河南、河北,两省的人口加起来不足400万,然而山西一地的人口却有着403万之多。
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,南有广东韶关珠玑巷。山西大槐树移民,是明朝初期规模最大的移民,对后世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。那么,作为偏安一隅的山西,在战乱频仍的元末明初,如何会成为当时北方对外移民的中心呢?
山西乃三晋之地,历史悠久,开发较早,但长期以来都不是北方的政治、经济重心。唐高宗李渊在起兵前是晋阳留守,但唐朝一建立,他便立马将都城建在长安,五代中的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开国皇帝都是河东(今山西)节度使,但开国之后政治、经济重心也都不在山西。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,山西在北方的存在,远不如陕西之关中,河北的燕赵大地,山东的齐鲁大地,河南的天下之中来的重要。
元末明初,阶级矛盾空前激烈,元朝的统治者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定鼎天下,虽然只存在了98年,却失北方生产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。天灾加上人祸,导致河南、山东、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“道路皆榛塞,人烟断绝”,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,元朝的统治受到极大的动摇,由于元朝的统治重心在北方,因此反元的战争也大都集中在北方,过去人口稠密的北方地区,在元末明初长达三十多年的战争中人口锐减,许多县人口甚至都未过万。
根据《明实录》记载,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当时河南、河北的人口分别为189.1万和189.3万,而同时期山西的人口,却多达403.04万,比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加起来还多出30万。山西人口缘何会在当时如此之多,会成为当时北方的人口大省?
所谓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”,同样地处黄河流域,山西却躲过了元末的兵乱和各种天灾。相比其他省的战火纷飞,人烟凋敝,山西则是一派社会安定,经济繁荣的景象,在元末明初,山西接纳了大量邻近省份的难民,导致人口爆增,中原人口稀少,这不利于明朝重建北方经济,巩固地方统治。明太祖朱元璋对此深以为忧,云:“丧乱之后,中原草莽,人民稀少,所谓田野辟,户口增,此正中原之急务”(据《明太祖实录》),当务之急,正是要充实中原地区的人口,恢复经济,稳定统治,因此,从他省移民迫在眉睫。
当时山西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河南、河北的两倍之多,山西“地狭人稠生计难”,当时朝中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,这个建议得到了朱元璋的大力支持,由此拉开了洪武到永乐年间持续近50年的山西人口对外移民。
明朝初期的山西人口移民,并非全部都是从洪洞大槐树出发,但洪洞大槐树却是最有名的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“成祖核太原、平阳、泽、潞、辽、汾、沁,丁多田少”,以“分其丁口”的办法进行移民。这个范围,几乎涵盖山西全部地区,但要让所有人都集中在洪洞大槐树后再南下,几乎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事情。不过,相比于其他移民出发点,洪洞大槐树的规模却是最大的,由此地南迁的人也是最多的,因此,其在后世的影响力也就大大高于山西其他地区。
洪洞大槐树是我国寻根祭祖的盛地,前来这里认祖归宗的人共有881个姓氏,占全国姓氏的14.32%。大槐树移民的形成,同元朝末年全国人口大量流失有很大的关系。
元朝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后,实行了高压的统治政策,从元朝建立到元朝灭亡,农民起义一直此消彼长。在元朝末年的时候,中原地区爆发了瘟疫和饥荒,大量难民流落失所,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元朝统治者和汉族地主武装对农民起义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,农民起义军之间也相互攻伐,到了朱元璋统一全国的时候,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口都大量流失,只有山西受战乱影响较小,人口较为稠密。为了解决人口分布问题,明朝统治者在明朝前期,进行了两阶段18批次的大规模移民。
第一阶段:洪武年间移民
洪武初年明朝全国人口只有一百六一万户,山西人口多达四百多万人,比河南和河北的人口加起来还要多。为了填充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口不足,明朝从洪武年间开始,就不断地从山西迁移人口去填充这些地方。当时的山西人口主要分为两种,一种是元末战乱逃到山西的人,一种是山西地区的土著居民。在接到明朝政府的迁移令之后,逃难到山西的人大多自觉的搬走了,而山西的土著居民,对于故乡充满了感情,都不愿意搬离故乡。
明朝政府在劝说无果后,采取了强硬手段,当时的迁移条例规定:四口之一留下一个人,六口之家留下两个人,八口子家留下三个人,同宗的人不能迁移到一个地方。在这个规定下,山西地区三分之二的土著居民都被迁移出去,由于同宗的人不能迁移到一个地方,这些人大部分都没能回来。在当时的山西地区,洪洞的人口最多,成为了这次人口外流的主要地区。洪洞被外迁的人口在离开之前,都会在大槐树下集合,这些人在大槐树下办理迁移的手续,从此背井离乡一去不返。为了能够记住共同的故乡,这些人在临走的时候约定以大槐树为记号,以便于子孙后代能够找到故乡。在洪武年间,洪洞大槐树下共计迁移走了10批百姓,这些百姓大多在迁移地定居,再也没能回到山西。
第二阶段:永乐年间移民
在靖难之役爆发后,朱棣和朱允炆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,山东、河南、河北等地再一次被战乱侵袭。在朱棣继位后,为了填补这些地区受战乱损失的人口,多次从山西大规模移民。在朱棣迁都北京后,为了增加北京地区的人口,又从山西迁移走了一批百姓。永乐年间洪洞大槐树下陆续迁移走了8批百姓,加上洪武年间的10次,山西洪洞大槐树下,共计迁移了18批百姓。
洪洞移民虽然大多数都没能回归故乡,但是他们却牢牢记住了共同的故乡大槐树,并且将大槐树的故事传给了后世。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大槐树移民的后代,据说脚上的小拇指分成两瓣的人就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人。洪洞大槐树也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,每年都会有数百人去洪洞认祖归宗。
我是历史大人日慕乡关,欢迎关注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滦南李姓钢铁厂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滦南李姓钢铁厂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